一、清代以前中国从未控制过和阗?
2011年10月19日18时30分,央视《玉石传奇》节目说:中国在清代以前从未控制过和田。此言差矣!首先,和田这个词就是中国话,如于田,就是巫真,十二巫之一。和田,在于田东,再东有和硕。这些地方都在古昆仑的范围之内。那种错误说法,类似“元代西藏方并入中国版图”之类,都是妄顾史实,歪曲历史,客观上为分离主义效劳。
远的不说,元代的版图早已超过新疆以西;汉代通西域,而西域诸国都在中国版图之内。中国是一个专长制玉的国家,玉石文化最为悠久,和田玉早已闻名遐尔。在中国古籍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中,就已记录下“西王母”曾经住过的地方“西胡白玉山”。《穆天之传》中,也记有周穆王(即所罗门、苏莱曼王)经过这里,载走“玉版”百车的故事。
二、契丹人是“少数民族”?
2012年9月18日,央视《探索与发现》节目,讲述《玉石传奇》时,有两点失误:
1、“武丁伐鬼方,是为了得到和田玉”。这就找错了方向,搞砸了话题。武丁时,鬼方在北,西落鬼戎在西北。但距离和田差的太远了。再说,史说:“鬼方无道,武丁伐之”,没有玉的关系。
2、“制玉是契丹族的特点,说明它受汉族影响。”契丹不是异族,而是帝颛顼高阳氏的族属。史说:“颛顼创北维,帝喾(gao)受之。”北维古读又为契丹,俄语为kutaǔ,日语为きたぃ,北为きた,维读ぃ。说明契丹是不折不扣的汉族先民,如果说契丹人制玉是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,岂不成了汉族人受了汉族人的影响!
如果契丹人真的是异族,现在他们哪里去了?他们就在汉族人中间。说辽人为契丹,错了,契丹人居辽水上游,称辽人,契丹人姓伊,颛顼族人;辽人姓萧(销),少昊族人。但不影响他们都是汉族的先民。
在东北地区,有些“少数民族”并非异族。如慕容氏为思虑之国,胡不与,简称东胡,为黄帝子应龙的儿子,名鞠涂,即神荼原型,汉人。鲜卑氏为西伯(周文王)之后,又记为锡伯,姬姓,汉人。高句丽,高姓,高阳氏之后裔,系汉人叛乱的一支,绝非异族,灭高句丽后,族人散入中原各地,无生话、语言等障碍。乌桓人,为黄帝之五代孙黎(武夫)之后裔,因黎居西时又号乌回,所以又称乌桓(还),等等。
东北民族史,一塌糊涂,故可称为“民族混沌学”。
三、“夷陵”是缧祖之墓
“水至此而夷,山至此而陵”是对夷陵的胡乱解析。
2012年9月18日19时20发《中国行·北纬30°》节目说:夷陵,有一种说法是:“水至此而夷,山至此而陵”。这是望文生义,以假训诂懵人。
夷陵,是黄帝之妻缧祖(又称雷祖)之墓,现在宜昌,为重点保护文化遗址。清江,原为夷水,又记为姬水。史说:黄帝生于轩辕之山,长于姬水。在夷水结识了炎帝家族方雷氏(又记为西陵氏)之女雷祖,成婚后生帝挚(少昊)、昌意(颛顼之父)、始均(生北狄)。后来,黄帝在此一带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,鼎成崩焉”。
古时,实行普那路亚婚姻,即倒插门;黄帝以妻家为家。所以葬在“荆山之阳”,现有三斗(鼎)坪、黄陵庙为证。缧祖去世后,葬于宜昌夷水之滨,号称夷陵。
可见,有“明公”硬充里手,连黄帝妻子之陵墓也可以拿来忽悠,实在荒唐。
陕西桥山黄帝陵应为衣冠冢,原有黄帝庙,现称黄帝陵。衣冠冢可以举行祭祀,但不是真正的墓葬。史家庞朴曾著文说,桥山之墓,以维修名义发掘过,里面什么也没有。他拿来证明根本没有黄帝这个人,这就大错特错。
但是,现在以此证明桥山之墓为衣冠冢,则特别得心应手,无可代替。
2015年元旦凌晨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