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电视剧《王昭君》大错特错
宫玉海
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,创作的基本原则就是首先要尊重历史。因为历史不是一个待嫁的新娘,可以任人打扮。研究历史首先要分清真伪,明辨是非;其任务是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教育人民,爱我中华,以自强不息。非此勿作!
近年来,先有《妈祖》剧,把一位东西方共尊的神圣母亲,描画得面目全非,不三不四,成为一个女孙悟空,演出一场场闹剧。其结果,大大伤害了民族感情与宗教精神。现又有《王昭君》,这个剧完全成了《蔡文姬》的反面贴子,以辱为荣,唾面自干,严重歪曲了历史,又贬低了中华民族的气节。
一、历史对象的错误
《王昭君》中的“匈奴”,并不是匈奴。因为早在汉武帝时,匈奴已远遁欧洲。呼韩邪单于,不过是沿用了旧称号的“乌桓爷”。乌桓也正是后来曹操迎归蔡文姬时的“匈奴”,本为汉族的一支,由于长期受匈奴裹胁,易俗改制,甚至连文字都变了样,竟然变成了叛逆国家民族的一方。曹魏统一中国后,剿灭了乌桓,把大部分人民散入中原各地,在生活上并无障碍。
所谓“单于”,就是“查理”的另读,来源于炎帝家族。如炎陵就读茶陵。所以“单于”,并不读sànyu,而读can。阏氏,也不读yan shi,而读wu shi。
有人认为呼韩邪单于是蒙古人,更错。蒙古也不是匈奴,不过居住在原匈奴人住过地方的古羌人的一支,与古汉人原为同族。
二、历史事件的错位
乌桓在摆脱匈奴的裹胁后,带着一种仇视的信息看待中原,成为北方的一个大患。乌桓经常入侵北边。当以武力威胁要求得到汉皇帝的女人时,这不是善举,对于汉王朝来说更不是什么荣耀的事。
2011年8月,曾有某地要举办“昭君文化节”,这叫什么“文化”?“和亲文化”乃是丧权辱国的代词。婚姻关系有时是一种羈縻手段,但如非自愿,就是要挟。因此不能称昭君为“中X人民友好使者”,或“昭君以大局为重,自愿牺牲自我,报效国家”,更是胡诌白扯!
王昭君不姓王,姓毛,叫毛嫱,后被改姓王,号昭君。“君”代表一种地位,如“小君”,指诸侯夫人;或尊号,如信陵君、平原君。但公主一般不称为“君”,所以王昭君不是公主,也没被封为公主。
毛延寿是昭君本家,不论其本意如何,画丑昭君都令她反感。但这样也免去了汉皇的沾污,毛嫱也因此被称为“良家子”。历史上有昭君大骂毛延寿之事,并非在乌桓,而是在汉王朝。同时,也骂了一些没用的男人,“无计平胡”,却有招献女,这才是历史上悲壮的一幕。
假如,——有人说历史上不能有假如——王昭君能赶上曹操当国,兴许也被接回中原了。但,当时也正是乌桓的八贤王,掠去了蔡文姬,这不是假如,而是历史的重演。
三、中华历史为何屡被宰割
前些年,一名女子,到国外呆了三个月,回来就写出一大本书,竟妄指中国人是某国人的后代,当时舆论为之哗然。后来又有“高句丽”申遗事件,“高句丽”这具历史僵尸竟被抬上祭坛,为历史上的分裂主义势力涂脂抹粉,实为大错。后又屡有正面典型被歪曲、污蔑之事,据说都有国外推手;如岳飞、花木兰、刘胡兰等题材被滥为翻版,令人莫名其妙。
最近,报端披露英国一将军被“收买”,出口反华,经自爆内幕,发觉上当。这生动说明世界上的殖民国家残余和不认罪的军国主义,仍“亡我之心不死”。为此,我们要提高警觉,聚力排击,更不能自我贬低,或甘心受辱。
“欲亡其国者,先亡其史”;亡其史,就是撼其根,惑其心,挫其志,乱其阵脚,终以亡其国为目的。常言说,“堡垒容易从内部攻破”,收买变节者,胡编乱造一气,从内部瓦解,不失为一损招。
2017年2月6日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