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,每年七月初七这一天,几乎所有剧院都演出《天河配》。其内容是分居两地的牛郎、织女,在喜鹊搭桥的帮助下,得以渡过银河,得以夫妻相会。反映男耕女织的古代社会,有“男人国”和“女人国”,除每年春天见面以外,还在七月初七这一天,把男孩子送交给“男人国”抚养,——女孩则放在“女人国”,所以两个族群得以延续下来。此事由“西王母”主持。黄梅戏《天仙配》也加入了这些情节。(可参阅《大荒西经》)
七月初七又叫“七夕”。“七夕”晚上,人们会到黄瓜架下去窃听牛郎,织女的绵绵情话,女孩们借机焚香并且摆上水果等供品,向织女乞求纺织手艺,所以又叫“乞巧节”。当然,这些都来自题外的传说。
所以,七月初七绝对不是什么“中国情人节”。以此胡乱炒作,是出于对历史知识的匮乏,和对传统民俗的误解,根本不值得效仿和传播。
那么,七月初七到底叫什么节好呢?按其性质,就是分居两地的夫妻团圆的节日,可以当做“夫妻节”。如果用文化一些的叫法,不妨叫做“双星节”,即牵牛、织女双星,经喜鹊桥渡过银河得以相会的喜庆日子。由此可知,“喜鹊”的作用,只能有助于已婚男女,未婚男女则有“仲春二月”的“情人节”搭建平台。(可参阅《周礼·媒氏》)
“双星节”,能够提倡珍惜夫妻真情互动,负起家庭和社会责任。“乞巧节”可以保留,让我们的女孩们更加心灵手巧,在创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
2017年8月25日凌晨
评论